黃河水“九曲十八灣”,自西向東蜿蜒入海,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形成多個優美的“幾”字。我們的項目所在地準格爾旗洽被其中的一個“幾”字環繞,這里也是蒙晉陜交界處的“雞鳴三省”之地,以煤礦資源豐富著稱。黃河水流經這里,受黃土高原、干旱草原共同作用,變得混濁、平緩、安靜。兩岸是丘陵溝壑地帶,經受歲月風塵洗禮,更在人為采礦的影響下,布滿斑駁的廢舊采礦坑,嶙峋粗糲的碎石堆隨處可見,偶有幾顆松樹、幾叢鐵灰色的灌木在風中搖曳,更加襯托了土地的荒涼和貧瘠。黃河水失去了秀美的風采,也未能給兩岸百姓提供足夠的水源!皼]有自來水,每年靠下雨下雪時在水窖里儲水,一年的用水都靠它了”,在薛家灣居住的老人念叨著,“年輕人都在外求學或打工,沒有人愿意回來”。
2021年5月,一群工程人的到來打破了這里的岑寂,他們是準格爾旗薛家灣段黃河西岸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團隊,來自于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基發展公司。作為國資央企,中基發展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黨中央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下,牢記初心使命,履行央企責任,一場生態保衛戰悄然打響。
給大地做整形手術
薛家灣項目第七治理區就是黃河西岸的一個巨大創面,面積為2.64平方公里相當于370個足球場大,覆蓋著6個山頭。項目人員采用RTK精準測量和無人機相結合的方式探測出48處廢棄采礦坑、46處廢棄土石堆,他們要做的就是對“傷口”進行“縫合”,對“腫塊”進行“切除”,完成一個巨大的整形手術,讓大地的皮膚重新愈合,重現柔美的曲線。
赤裸裸的夏日驕陽下,200多名施工人員、100多臺機械設備投入作業。挖掘機像巨大的恐龍頻頻低頭把“腫塊”上的碎石沙土卷起,再高高揚起脖子穩穩放入土方車;土方車這個盡職的搬運工,笨重地來來回回,把沙石填入采礦坑的“傷口”;推土機則負責平整工作,把傷口縫合。表面看都是機械在完成這項工作,其實整個工程遠沒有想像得那么簡單。要把面積這樣大的一塊土地整形成想要的模樣,需要事前完美精確的設計,每一個采坑、每一堆碎石、每一個山頭、每一塊溝壑、每一段道路都要做相應處理,有的填、有的挖、有的平、有的削,整形后的緩坡上還要進行30厘米至50厘米厚的覆土,以確保手術后整體地形地貌的天然和諧。要在這樣崎嶇粗糲的丘陵溝壑地帶進行施工,危險因素非常多,有的采坑頂部陡立邊坡上有松動的大塊碎石,有的土質邊坡接近垂直,極易脫落或崩塌,項目部采用機械或人工方式將危石移走、將陡坡削緩,展開現代版的“愚公移山”,只是在新時代下效率已經飛速發展了。最大的挑戰還來自于工期緊、任務重,30天,完成120萬立方的土方量,還要做那么多精準的“手術”,對施工組織管理是一項艱巨的考驗。項目經理張志強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說“我們分四個區同時作業,人工和機械投入都達到滿負荷,每天早上6點開工,晚上8點開工程例會,把任務分配精確到天,掛圖做戰,限時完成,我和總工每天在這么大的工地上至少做兩輪巡視,隨時進行調度,發現和解決現場問題”。
從驕陽似火到繁星滿天,黃河水靜靜流淌,古長城在遠處凝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我們可愛的工程人在這茫茫戈壁上以大地為家,用時30天完成了這項移山破土式的工程任務。大地的“傷口”愈合了,嶙峋破碎的土石堆消失了,平緩柔和的地之曲線和“幾”字形的黃河水和諧交織著……
重現生命的律動
比“整形”更難的是修復。這是一個長期過程,沒有個三年五載見不到成效。項目部用一夏一春完成了植物工程,后面還要進行三年的管護期。播草籽、栽灌木、種果樹,逐步讓植被恢復,涵養水土,降解污染,減少對黃河的泥沙注入,增加用地面積以及種植果木經濟林也將為當地百姓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是一條使生態、生產、生活協調改善的水土保持之路、綠色發展之路。
播撒草籽在土地治理整形覆土之后就開始了,選用的是紫花苜蓿、沙打旺、披堿草、草木樨等生命力頑強的優質草種,播種面積達145公頃。
種植灌木和果樹則是在來年的開春進行。整形是面對土石的手術,種樹種草則是對生命的孕育。早春三月,鄂爾多斯高原剛剛開始解凍,張志強帶著兩名90后小伙又從北京趕到項目部。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諸多不便的情況下,他們從山西、內蒙等多地調運苗木,集結施工人員和挖掘機械,用時25天完成了95000株果樹、18000棵沙棘樹的栽植。為了保證成活率,他們用小型挖掘機開挖和修整樹坑,增加深度和通透性,保持苗木間合理間距。當然最難解決的還是澆水問題,項目部從準格爾旗內調來25車綠化用水,一車水從旗到工地需要12個小時,有的區域用水車完成澆水;有的區域因地置宜,把運來的一部分水蓄到事先開挖好的儲水池里,水面覆上塑料膜,防止流失和蒸發,這些寶貴的淡水通過水管輸送給每一棵樹苗。
最美人間四月天,苜蓿、沙棘、紅果樹、棗樹、山杏樹在黃河西岸曾經破碎的丘陵上扎下了根,嫩綠的葉芽張揚著生命的活力。
薛家灣礦區生態治理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一個小小的縮影,沿著古老的黃河兩岸,一系列生態保衛戰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然,我們還在路上,這里依然是項目人員牽掛的地方,三年的管護期更加不能松懈。期待綠草滿山、紅果飄香時,看到村里人幸福的笑容,看到母親河秀美的容顏,看到工程人驕傲又欣慰的淚花……
|